top of page

玩太少,孩子也會生病。

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72期

在一個談論如何陪孩子做功課的場合裡,我聽到許多媽媽抱怨小孩:「寫功課拖拖拉拉,吃飯也拖拖拉拉,光顧著玩。」「回家後自己的事不做,光是捉弄弟弟,我都煩死了!」「講他一下就發脾氣,弄得全家氣氛都不好。」…細問之下,知道他們有些孩子放學後是去安親班,但也有不上安親才藝,直接回家的;有「寫功課問題的」大多是沒去安親班的,覺得「孩子容易脾氣不好的」多半是有去安親班的,但「自己的事會拖拉」的問題則是普遍都有,這個結果和我的評估差不多。

這幾年在《數學想想國》的經驗讓我很明白,孩子會有這些令人苦惱的表現,有個癥結一直乏人關注,那就是他們「玩得不夠」。遊戲是小孩的天性,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會說孩子是從遊戲中學習的,但現在的小孩卻沒時間玩,如果有機會和孩子們聊天,聽到他們抱怨最多的就是:「今天都沒下課,沒有玩!」原因不外乎是受到處罰,但,沒有玩,有那麼嚴重嗎?

讓我們試著想想孩子一天的生活:早上七點半去學校,上課如遊戲般有趣的畢竟不多,下課就是他們最寶貴的時間。每節下課只有十分鐘(最大的一節下課也被彈性用來做護眼操、健康操等政策配合活動,等於不存在),走去排隊上個廁所,如果不幸教室離操場很遠,為了擔心上課鐘響後進教室遲到,上完廁所剩下的時間大約只能在不准奔跑的走廊玩一下鬼抓人而已,無怪乎我聽過有小孩寧可忍著不上廁所都要先往操場跑,還有人寧可進教室遲到都要最後一個離開操場,可見「玩」對他們有多重要。

低年級的孩子在學校一天大約只有三十分鐘下課,一旦再被罰不能下課,在校這半天就能使小孩變成一個悶葫蘆了。然後一放學,他去了安親班,幾乎沒有什麼安親班敢放鬆讓小孩玩,寫功課、寫評量、上英文數學心算,等到晚上六、七點家長來接,大家想想,這時家長接走的還是早上的小天使嗎?經過一天的壓抑,小天使都變成小惡魔啦,他當然拖拖拉拉、整人為樂、脾氣又不好,有誰早上七點半上班到晚上七點半還能情緒正常的?那些直接回家沒去安親班的,家長更是陷入痛苦的深淵,媽媽的角色和安親班老師的角色十分錯亂,寬嚴很難拿捏,有時小孩根本就把跟媽媽作對當成「遊戲」了…。

其實遊戲和運動一樣,都能紓解壓力,自發的遊戲還能激發創造力;我們知道孩子愛「玩」,但我們不大知道孩子「必須玩」,和維持健康需要維他命一樣,一旦玩太少、玩不夠,心裡就會生病,表現出來讓大人看到的就是「不乖」。當然,要說所有不乖的孩子都是心理生病、都是玩太少,也是過度推論,但「玩太少」確實是個受到忽視的核心問題。

《數學想想國》最近這一年就因此大幅改變了課後的做法,孩子每天來寫完功課,我們就是帶小孩出去玩,下雨天也有專屬教室可以玩。如果有必要上課,一天最多只上一個課,同時上課也要做到遊戲般有趣,我明顯看到這一年孩子們在情緒上的正面成長,大家心理都變得比較健康後,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,幾乎沒有地雷,沒有不可坐下來談問題的孩子。我也曾把這樣的經驗推薦給不上安親班在家自己帶的家長,起初家長會擔心,讓孩子玩太多會不會難以收心?但事實證明,小孩沒有那麼「得寸進尺」,畢竟功課有沒有寫完是自己要去面對的,有機會學著安排自己下課後的生活,正是他駕馭自己人生最好的起點,試著不要怕孩子玩,也是爸爸媽媽解放自己的開始。

最新文章
月份
文章類別
粉絲團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